从徽州古村到游戏《原神》,600年非遗鱼灯“游”进Z世代-全球观天下
春节前,在热门游戏《原神》新春短片中,一盏鱼灯惊艳亮相。视频上线仅一天,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700万。“游子千里,灯燃家在”的故事,唤起了无数人对团圆的期许。
而在现实世界,再过3天,正月十三,鱼灯原型所在地——黄山歙县汪满田村,即将举行鱼灯节。届时,人们将舞鱼灯游村,带着“平平安安、年年有余”的美好祝福,点亮夜幕中的徽州古村。
(资料图片)
黄山歙县汪满田村鱼灯节
这并不是汪满田鱼灯首次引发热议,去年安徽师范大学运动会开幕式上的非遗鱼灯表演,就备受关注。这盏600年的徽州鱼灯,为何在网络上频频出圈?如何从古老村落,“游”进Z世代年轻人的世界?
徽州年味燃情游戏
“从来没想过,我一直在玩的游戏,有一天会关注皖南古村落老一辈手艺人传承的问题。”看完《原神》发布的2023新春短片《鱼灯》,B站用户“归西凉”在视频评论区写道。
B站用户“归西凉”评论截图
春节前夕,米哈游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出品的游戏《原神》发布新春短片《鱼灯》。14分钟的短片以情动人的同时,巧妙展现了安徽鱼灯非遗技艺。片中,安徽黄山歙县鱼灯节,与《原神》最新活动“海灯节”交织融汇,传统非遗与爆款游戏跨界碰撞,娓娓道出了一个立体鲜活的“游子千里,灯燃家在”的故事。
汪满田鱼灯,是徽州传承最悠久、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年俗之一。村中早期的民房由木板或竹子建造,极易引发火灾。先人从传统五行学说中得到启发,创造了嬉鱼灯的民俗活动,取水克火之意。“鱼”与“余”谐音,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心愿。
鱼灯
视频一经发布,就登上B站、微博等多个平台热榜。“传统就是要传承才能发挥最大光彩”“海灯节的BGM出现在短片里好像在和大家一起过节”……舞动的徽州鱼灯,唤醒了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的记忆,“Z世代”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年味。
米哈游创始人、总裁刘伟介绍,影片借主角返乡过年、改变对传统文化看法的经历,向千万玩家展示了汪满田鱼灯,让徽州古村里的非遗文化通过一款游戏,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。
《原神》2023新春短片《鱼灯》截图
“我们希望《鱼灯》是高规格审美下的产物,能有非常好的画面表现与视效结合,给观众直观的视觉冲击。”刘伟表示,《原神》新春短片的创作班底颇为专业,包括2020金狮国际广告影片评审团大奖《普杰的冬天》导演,以及众多老戏骨和科班演员等。
汪满田鱼灯吸引了包括《原神》《江南百景图》等游戏的破圈合作,让非遗传承有越来越多的表达形式。传统和现代发生碰撞,在科技助力下,鱼灯点亮了古村落,也将点亮更多的远方。
《江南百景图》中的鱼灯
非遗搬上高校舞台
这并非汪满田鱼灯首次进入年轻人视野。去年10月,安徽师范大学运动会开幕式上的非遗鱼灯表演,在网上引发热议。伴随悦耳旋律,1条“大鱼”在中央洄游,80条“小鱼”围聚四周,配合灯光不断变化阵型,从空中俯瞰,舞出一幅活的鱼灯中国画。“第一眼真的以为在水里,太震撼了。”有网友这样评论。“体育+非遗”的表演方式,不仅让运动会名气大振,更让传统非遗文化“出圈”。鱼灯的原型,同样来自歙县汪满田村的民俗鱼灯。
安徽师范大学运动会开幕式上的非遗鱼灯表演
作为主创老师,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教师王云辰介绍,学校一直有将非遗搬上校运会舞台的想法,“我们想让非遗文化与体育运动紧密结合,延伸美育课堂,让传统文化在学校火起来、活起来,吸引更多青年学子爱上传统文化”。
2021年暑假,学校省级民俗体育教学团队专门组织师生到歙县了解鱼灯非遗文化,并学习鱼灯制作。编制骨架、糊纸上色、鱼身组装……历时一个多月,百余名师生手工制作了80盏小鱼灯和1盏约5米长的大鱼灯。“鱼灯由体育学院学生制作,灯面上的图案则是美术学院的师生共同绘制,大鱼灯的头部还画上了校徽标识。”王云辰说。
为了增加观赏性,学校还进行了创造性改良,使徽州鱼灯与现代艺术、灯光电技术结合,打造梦幻的视觉效果。
参与制作、演出的学生,不少人来自体育舞蹈专业。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20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裴思阳说,大家集中训练了半个月,每天练习2小时,“舞鱼灯讲究整体协调,和我们学习的团体舞有共通之处”。
安徽师范大学运动会开幕式上的非遗鱼灯表演
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鱼灯首次被搬上校园舞台。“很多非遗遗落民间,传承面临窘境。高校以文化育人,具有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,民俗体育进校园是非遗文化创新性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。”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余涛表示,学校将继续挖掘歙县许村大刀舞、板凳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资源,让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大学校园。
活态传承产业发展
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,是黄山歙县举办汪满田鱼灯节的日子。
汪满田鱼灯节
汪满田村村民汪成峰是80后,在歙县开发区一家汽车配件厂工作。元宵节前夕,刚当选歙县第五批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他,忙到脚不沾地。白天,在祠堂准备村里的鱼灯活动;晚上,要回家赶制“闲鱼”上积攒下来的鱼灯订单。
汪成峰家的家具不多,竹条、鱼骨,以及大小不一的鱼灯,占据了绝大多数空间。汪成峰从小就会做汪满田鱼灯,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手艺。但他真正和鱼灯结缘,是2018年。
汪成峰家里摆满鱼灯
那时,汪成峰刚结束10年的外出务工生活。“我发现‘闲鱼’有人挂卖手工艺品,就拿鱼灯试了试,很受欢迎。”汪成峰大受鼓舞,认真钻研起这项非遗技艺。
汪满田鱼灯的工艺制作很讲究。鱼架全部用毛竹青片,用纸均为绵纸,韧性强,不易破损且形式多样。“做一盏小鱼灯要2天,3米的大鱼灯要5-6天,元宵节用的6米鱼灯,要十来天。”汪成峰说,其实不少地方有做鱼灯的习俗,但汪满田鱼灯的活灵活现是独一份,“鱼头、鱼身和鱼尾被分为四节,拼接后依旧活动自如,仿佛真鱼在水中嬉戏”。
去年,汪成峰接了上百份国内订单。精美的汪满田鱼灯,为村子收获了不少关注,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产业。2021年,歙县获评“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,汪满田鱼灯更是晋级为安徽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汪成峰制作鱼灯
“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灯会从开始筹备到结束,几乎所有工作都由村中的年轻人和小孩来完成,也是一种传承。”汪成峰说,到时家家户户都会摆果盘、燃红烛,祈愿年年有余。古老的仪式、朴素的愿望,历经上百年的鱼灯文化流传至今。
1月20日,歙县举行新安夜话·非遗鱼灯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会议,歙县副县长徐涌驷介绍,要挖掘鱼灯技艺工匠,培育壮大传承人队伍;要对接市场需求,将鱼灯植入影视、动漫等文旅新业态和新产品,拓展延伸产业链;还要发挥徽文化·大地艺术季的品牌效应,与传统村落、名胜古迹相结合,让“大鱼”游出徽州,游弋全国。
汪满田鱼灯节
年轻的传承,Z世代的关注,都让这盏600年的汪满田鱼灯更添鲜活——它演绎着生动的徽州历史,也和诸多传统文化一起,保持着新鲜感与生命力。
标签: